【荐读】乌镇戏剧节:文旅融合的成功范例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4-05-31
 乌镇戏剧节成功地把环境和人文融合在一起,不仅给不同肤色的人们推出了一场自然和精神的盛宴,也为国内文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成功的参考范例。  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依水而居,以河成街,连桥成路,水镇一体,完整保留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古镇的特质与风貌。古石桥、宏源泰染坊、文昌阁、茅盾故居、昭明书院、修真观戏台、汇源当铺等建筑保存完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生相息,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整体美。乌镇戏

  乌镇戏剧节成功地把环境和人文融合在一起,不仅给不同肤色的人们推出了一场自然和精神的盛宴,也为国内文旅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成功的参考范例。

  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依水而居,以河成街,连桥成路,水镇一体,完整保留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古镇的特质与风貌。古石桥、宏源泰染坊、文昌阁、茅盾故居、昭明书院、修真观戏台、汇源当铺等建筑保存完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生相息,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整体美。乌镇戏剧节充分利用了乌镇的人文环境与地理优势,在众多的古建筑与自然景观中,选取了很多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场所,分别设置了讲堂、室内剧场、室外舞台等多样的戏剧活动场所,将戏剧的种种元素融进了小镇的桥头巷末,拓展了小镇的文化内涵,将戏剧文化深深嵌进小镇的文化生活之中。

  在乌镇既有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姚仁喜主持设计的乌镇大剧院,也有互联网中心里现代化的多功能中小型剧场,还有将院落、古戏台、画廊改建而成的古典小剧场,它们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剧场群。乌镇大剧院是乌镇政府专门为戏剧节所打造的现代化的专业剧场,是乌镇的主体建筑之一。它拥有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大型剧场和几个小型剧场,其设计结合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特点,并蒂莲的外观使剧场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形态。

  乌镇的互联网中心在戏剧节期间也是热闹非凡的,它的几个展厅和报告厅同样成为了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它的场馆并不是为戏剧演出而设计的,在这里很多传统的观演形式被打破了。在更空旷、更自由的空间里,戏剧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许多实验戏剧、先锋戏剧在此处的演出更是相得益彰。

  乌镇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从城市规模的角度上看,虽然与小型城市比较都有所差距,但从时间上却可上溯到隋唐,因此有不少历史文化的遗迹。如沈家戏园是乌镇剧场中一座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园,相传它是梁昭明太子的老师尚书令沈约的后裔建造的。戏园坐北朝南,园中设有亭台楼阁、天井、门楼、隔间,极具古典文雅之韵。因戏园采用的是传统的木结构的建筑,步入剧场中不仅有雕刻精美图案的斗拱、雀替映入眼帘,还有一股淡淡的木香萦绕其中。在乌镇,像这样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特征的室内剧场还有国乐剧场、秀水廊剧园、蚌湾剧场等,它们虽秉承一脉,又各具特色,使观众犹如置身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中,欣赏着当今较前沿的中外戏剧作品,产生一种别样的观剧体验。

  美国戏剧教育家丽莎·泰勒·勒诺曾评论乌镇戏剧节时说:“它结合自身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遗余力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戏剧节期间,整个小镇都是戏剧的舞台,除了十几042四川戏剧SICHUANDRAMA个室内剧场里满档的演出外,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演出空间。在小镇的西南部,有一处由甲鱼塘改建的“水剧场”,舞台建在池塘中央,四面环水。舞台后面是乌镇的古建筑群,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白莲古塔、绿树石桥等景色,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舞台背景融为一体。2019年在这里上演了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具有东方环境意蕴的水舞台使古希腊悲剧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紧邻这里的“诗田广场”原本是丝商晾晒蚕具之用,民间称其为“丝田广场”。2008年修复时,在广场的墙壁和地板上雕刻了乌镇名人的诗句,故取名为“诗田广场”。在戏剧节期间,小镇各处都是戏剧的舞台:有时在著名建筑昭明书院的院落内,有时在国乐剧场侧面的露天广场,有时在小镇的街头巷尾、银杏树下、船坞旁、小桥边……它们组成了独特的表演空间群体,各色的戏剧艺术在这里汇聚、交融、共生,使乌镇成为了美轮美奂的戏剧天堂。

  乌镇戏剧节每年10月中下旬(除第一届外)在桐乡的乌镇隆重举办,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等几个单元组成。其中,特邀剧目板块,每年邀请了众多的中外剧目来此展演;青年竞演板块,是针对青年戏剧人与原创作品开设的竞技场;小镇对话板块,作为戏剧创作者与观众之间重要的沟通平台,它的活动包括高端讲座、戏剧工作坊、戏剧论坛等具有学术性质的讨论;古镇嘉年华板块,更是乌镇戏剧节的一大亮点,世界各国的戏剧工作者散布于水乡的各个角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街头表演,既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又创意无限、自由洒脱。即便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戏剧节停摆推迟,乌镇却仍然依托“戏剧”这一概念,在网络上被再一次“炒热”,大众对戏剧节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增加。让我们回首乌镇戏剧节的8年,来细观一下它的建构过程和运作机制。

  乌镇戏剧节每年的轮值主席会将一个中国汉字设定为当届活动的主题。按照主题进行特邀剧目挑选时,便形成了每一届独一无二的风格。例如由田沁鑫所主理的第五届戏剧节以“明”为主题,“明”可拆分为日与月,对应着中国文化中的阴与阳、人类性别的男与女。而作为戏剧节主理人中唯一的女性导演,田沁鑫在此届特邀剧目中增加了“女性系列”单元,分别邀请了《影子(欧律狄刻说)》《圣女贞德》《这辈子有过你》和《水渍》四部具有女性特色的优秀剧目。同时“明”又可以使人联想到光,作为戏剧姊妹艺术的电影便是以光为基础进行成像,因此田沁鑫设定了“影像系列”,她邀请了《夜黑帮黑车———影像的复仇》《生动的肖像》等优秀剧目,探讨了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之间交互融合的方式。

  2019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的剧团横跨欧、亚、美几个大洲、多个国家,这种规模的戏剧盛宴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早在2013年第一届戏剧节,赖声川就邀请了美籍华人黄哲伦、欧丁剧团尤金诺·巴尔巴、美国现代剧场代表人物罗伯特·布鲁斯汀三位国际大师与田沁鑫、孟京辉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线年第二届戏剧节,除了着眼于戏剧发源地的欧洲之外,更将视野扩大到了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戏剧上,并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加参演的国家和戏剧团体。可见,特邀剧目单元的国际性并不仅仅向戏剧发达的国家看齐,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容纳每个民族的戏剧形式或变式,以此给予每个参与乌镇戏剧节的观众最全最广的观戏体验。

  特邀剧目的耀眼夺目也体现为艺术家对戏剧边界的不断突破。2018年第六届乌镇戏剧节上,孟京辉展演了他全新改编的《茶馆》,引发了国内戏剧界不小的争论。中国百年话剧史中,如果说《雷雨》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成熟,那么《茶馆》就代表着中国话剧的巅峰。老舍以精炼的台词、独特的戏剧矛盾以及山水画般的平移视角将《茶馆》塑造成了每个戏剧人心中不可超越的高峰,但在孟京辉看来,这座高峰并非不可逾越。他这次颠覆性地再创作,起初受到了漫天的批评,甚至观众在演出中途要求退票;后来又一票难求,许多戏剧评论家赞不绝口。此举即便争议很大,但有一点不容质疑的是,在对待经典的态度上,孟京辉是先行者:他通过当代不同的艺术视角重新解读诠释经典,让陈旧经典焕发新的活力,以身先士卒的精神使后生懂得经典并不等于一成不变,不可突破。

  乌镇戏剧节在为年轻人搭建平台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参加乌镇戏剧节的比赛与展演成为了许多青年戏剧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戏剧滋养着戏剧人,也孕育着戏剧人,这些戏剧人又以优秀作品回馈给戏剧节,形成了良性循环。戏剧节中青年竞演单元艺术创作的标新立异与戏剧关注043古镇嘉年华单元民众掀起的狂欢盛宴,这两个独具特色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团体和戏剧大师在江南水乡感受中国文化、浸润中国思想。无论是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策划人来到乌镇交流学习,还是孟京辉版《茶馆》走向国际,都足以证明乌镇戏剧节充当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的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戏剧若想有长足的发展,既要在与西方戏剧的交流中进步,也需从中华五千年璀璨历史中汲取能量。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展现出东方特有的文化深度与厚度,践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乌镇戏剧节成为乌镇的一张新名片,得益于乌镇戏剧节的发起者陈向宏先生。当时,陈向宏先生想为乌镇寻求一条既能够凸显、强化乌镇特色,又能贴合小镇实际与小镇文化相融共生的发展道路。各种判断与考察之后,他于2013年主持创办了乌镇戏剧节,也开启了乌镇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文化旅游。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文化旅游,他曾说:“我们说我们要做文化小镇,我个人认为,小桥流水是共性的,只有文化是不一样的,江南历史文化是相似的,只有创造这个古镇独有的文化,所以我们建了大剧院。我们做了四届戏剧节,戏剧节的影响力巨大,每年的戏剧节,所有的领馆跑来,说我们愿意出钱把我们国家的钱放到乌镇。国外以前是先了解乌镇才了解戏剧节,自从我们办了戏剧节,是先了解戏剧节才了解乌镇。”就这样利用“戏剧节”这一敲门砖,打开了小镇文化旅游之门,使文化与旅游成功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小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乌镇在选择旅游文化产品上避开在旅业中早已泛滥成灾的旅游演出项目,而是精确瞄准了文化中心城市出现的艺术节形式———戏剧节。参照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理念:试图打造相对普世而小资的“戏剧乌巧邦”,使戏剧节的艺术气质与乌镇所追求的品质感相吻合。

  1.欢娱感与体验感的营造。其他项类的开办的“节”对于受众而言,很少能满足其多层次的审美需求。有的“节”只关注于人们的单一感官,有的“节”又过于繁杂混乱,有的“节”商业气息过重,有的“节”只注重形式,内容空洞,等等,这些“节”往往较难长时间运营下去。戏剧由于本身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它还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娱乐性,因此戏剧节透过节庆欢娱、热闹、有趣的气氛和多元化的展示和交流,除了缓和艺术节的严肃感外,更可提升社会大众的体验感与欢愉感,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局面。尤其对于众多的参加者而言,他们不仅是单纯的欣赏者,也同样是这个庆典中的一位扮演者。

  2.多样性与综合性的优势。通常艺术节会以突出某位艺术家、某个时代、某一种艺术类型或特定的主题为内核开办,这样的设定容易吸引对于喜好某种特定形式艺术的单一观众群体。常设性的艺术场馆往往受到固定观众的限制,为了留住这些既有客源,对于试验性或是默默无名的作品只能敬谢不敏。然而,戏剧节却可弥补这部分的缺失,因为戏剧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观众在欣赏其内容的同时也有了异于往常的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每一部戏剧都可以在很多元素中传递新的理念和创意,如剧本、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表演、导演、服装等,每一个构成戏剧的元素又都有着极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故大量首演的戏剧作品反而更能获取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

  3.开放化与广泛化的营销。不少社会学文献指出,社会因素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对参与特定的文化活动感到不自在。因为有部分群众较少进入过剧场、音乐厅等文化场所,所以他们对于文化殿堂心生畏惧,感到强烈的违和感。戏剧节的宗旨就是要吸引新的参与者加入,通过在公众场所的表演,让民众能轻松地接触艺术,进而产生兴趣而主动去了解艺术。而且大众在决定休闲去处之时,文化活动或文化观光也与自然景观同样成为主要的考量重点。因此,戏剧节推出将艺术活动与地方观光相结合,使游客能一举多得,参与更多样化的休闲娱乐体验。戏剧节一年一度、主题各异,本身也是绝佳的新闻题材,邀请国外知名表演者或团队前来共襄盛举,不仅吸引国内电视、广播及平面媒体的注意,也吸引不少海外记者会随之进驻与采访。通过多角度对媒体力量的吸纳与整合,透过媒体的报道,也达到营销戏剧节与城市的目的。

  从起源和定位上看,乌镇戏剧节的整体运作紧密依托于乌镇的开发建设,是乌镇由度假型古镇向文化型古镇转型的结果,也是新时代以表演艺术为主题方向的艺术节与城市文化融合的新成果,有着其独特、唯一的特质。在此进程中,也探索出了文化艺术活动带动地方文化品牌发展的路径。

  乌镇戏剧节认准注重文化特质的消费者,集中于吸引这类群体,在其内部迅速形成传播、形成口碑。如今,经历8年打造的戏剧节己经成为乌镇旅游的一个重要文化产品品牌。它的长期举办为乌镇创造了一个最具艺术集聚效应、最具目标指向性、最具消费市场潜力的长效开发平台,是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出的一条艺术与商业平衡的新道路。

  作者:苏珊,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原文转自《四川戏剧》2021年11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中欧体育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