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其时有我丨一本《宣言》的传奇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
栏目:中小学课程 发布时间:2024-08-11
 “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的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的尊严。”68岁的刘洪业老人正在《宣言》陈列馆里给孩子们讲述刘集这片革命热土上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绪也仿佛随着老人的讲解回到了90多年前。  90多年前,一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传到了刘集,“跟着大胡子,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份真挚朴素的信念,成为一种革命精神,激励着先辈们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鞭策着后辈们创造新的幸

  “这里的小米绿豆稀饭曾喂养过中国的革命,这里的棉花粗布曾包扎过民族的尊严。”68岁的刘洪业老人正在《宣言》陈列馆里给孩子们讲述刘集这片革命热土上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绪也仿佛随着老人的讲解回到了90多年前。

  90多年前,一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传到了刘集,“跟着大胡子,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份真挚朴素的信念,成为一种革命精神,激励着先辈们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鞭策着后辈们创造新的幸福生活。

  童年时代,刘洪业常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在一口柜子里珍藏着一个小木匣子,里边放着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就是后来指导刘集进行农民革命斗争的《宣言》。

  1925年春,刘集支部建立,在支部书记刘良才的带领下,秘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斗争。1926年春节期间,在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工作的女员刘雨辉回家乡省亲,将一本1920年8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带回刘集村。

  抗日战争时期,刘集村是周边地区的红色堡垒村庄,是敌人的眼中钉,敌人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刘集惨案”。《宣言》从刘良才手中传到支部成员刘考文手中,最后传给刘世厚,先后保存于粮囤下、灶头里、屋顶脊瓦下,在日烧刘集时的烈火浓烟中,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将它从房屋雀眼中抢救了出来。

  “1975年秋天,广饶县文管会到刘集村征集文物时,我爷爷将这本珍藏多年的《宣言》捐献给了国家。”刘洪业回忆道。

  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书,终于又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后经中央编译局专家组成的联合考查队证实,这本书就是由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宣言》中文全译本,也是唯一在农村党组织和革命者群体中使用、学习过的版本。

  “《宣言》同广饶革命的风雨紧密相连,历经战火考验,浸染了烈士的鲜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8月3日,在《宣言》陈列馆,讲解员正向20多名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介绍红色故事。

  几十年来,广饶县委想方设法对刘良才烈士故居的院落实体进行保护。2005年7月1日,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正式落成开馆,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纪念zoty中欧体育馆。为了纪念首版中文译本《宣言》在刘集村传播、使用和保存的艰辛历程,赞颂早期人的丰功伟绩,大王镇又于2011年投资建设了《宣言》纪念馆。

  2020年以来,广饶县启动《宣言》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了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的四折幕全三维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空间,进一步增强了观展体验和教育效果。如今,《宣言》陈列馆已成为广饶县红色刘集旅游区的地标建筑,成为全民的红色教育大课堂。

  近年来,电视连续剧《宣言》在央视播出,以刘集革命史为题材拍摄制作的电影《大火种》作为建党95周年献礼片在全国公映,与中小学校合力研发研学课程——《红色的足迹》获得山东省小学校本课程优秀案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红色的土壤上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刘集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吸引周边省市中小学生来接受红色教育,年接待参观学习团队200余批3.5万人次。

  “红色品牌是我们刘集后村最为光荣的名片,战争的年代虽已远去,但是当年先辈们‘为了人民’而奋斗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表示。

  20年前,“红色刘集”老百姓却依然住着土坯房。“建个化工厂,来钱快,可是老一辈留下来的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怎么办?我们下定决心要在现有资源上做文章。”刘洪燕说。

  依托红色资源,村里成立了红色刘集旅游开发公司,把红色元素融入村容村貌建设。2500平方米的刘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投用,革命路、胜利路等道路的命名铺设,红色文化一条街的设计制作……让一个红色村庄迎来了八方游客。“7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裕、生活幸福,这都多亏了。”《宣言》首任保存者刘良才之孙——85岁的刘奎湘老人高兴地说。

  “红色”产业打造完成,“绿色”产业随后上马,一幅革命老村“红绿双赢”的图景正在擘画。

  依托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刘集打造了占地220亩的花卉产业旅游休闲观光基地,建立“红绿双赢”共富工坊,带动联建片区200余人在工坊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余元;建设了生态采摘园,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联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打造“红色游+特色农业发展+乡村采摘旅游”精品农文旅线万余人次,带动村民每年增收2万余元。经济发展了,就要为百姓办更多的好事、实事。建立“一元餐厅”、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成立“七朵金花”调解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正在过着幸福的日子。

  溯流徂源,鉴往知来。从《宣言》中那星星之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变的是时代面貌,不变的是那份执着的信念与精神。这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将继续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新的征程。 (许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