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高校校报主编询问:我们也想搞一些深度报道,请问如何才能写好呢?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形式。它区别于一般报道如快讯、简讯等,是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进行深刻、系统分析的报道。
大家知道,媒体每天刊发最多的是消息,这些消息短小、快速,能给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些信息更带有“碎片化”“快餐化”的特点。
然人们在接受这些大量信息的同时,还需要阅读一些深度报道。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人们的阅读心理需要,也是一种认真的探究态度。媒体界当顺应这种需求,写出更多更好的深度报道。
说起深度报道,有人以为就是那些长篇报道,还有的将之视为畏途。其实,这是对深度报道的一种误解。我们只要把写好深度报道的要点搞清楚,就会如同平时写消息、通讯一样顺手、顺畅。
价值者,适用程度和作用也。当有的选题与当前报道要求、社会需要相契合时,它就具有极大的价值。反之如不符合上述两条要求,那就不具备写的价值。
人民日报1月9日在第7版刊发了一篇题为《森林也是大粮库》的稿子,这就是一篇深度报道。该稿子围绕人们司空见惯的森林进行了剖析,别出心裁得出了“森林也是大粮库”的结论,给人以启发。
大家知道,我国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统计显示,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经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那么,什么是“森林食物”?如何“向森林要食物”?这篇深度报道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给出了答案,颇有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写好深度报道,材料充足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材料足,才能更好写出“深一度”的稿子。
一篇题为《古老苗寨生机勃勃》的深度报道(人民日报1月9日第12版),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为典型,重点剖析传统村落如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开发的问题。
为写好这篇稿子,记者深入到雷山县郎德上寨(上郎德村),观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探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怎样一步步变为现实。
采访中记者收集、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记者手里有了这些材料,写起稿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zoty中欧体育
深度报道的写法,一般是夹叙夹议,有述有评。这里的“议”“评”,说的就是分析。只有分析到位、分析有理,才能写出一定的“深度”。
同时,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一村一特、共生共长、共享共赢”的规划思路,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分析,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
郎德上寨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规划科学、较早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群众尝到甜头是根本。
敬重历史、延续文脉、乐享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深度报道的行文,以细致严谨、逻辑性强为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硬邦邦”“干巴巴”。如果那样,没有多少人喜欢看,即使题目还不错。
一篇深度报道要想赢得更多读者,行文风格务必要予以高度重视。圈内有人曾提出“要以写散文那样写深度报道”,此话固然不足取,但其实质是说写深度报道要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这个建议还是值得深思。
如何把深度报道写得生动活泼些呢?最主要一条是“复杂事情简单说”“深刻道理通俗写”。按照这个要求,叙事时不繁琐,简明通晓让人一看就明白;说理时不玄虚,一语中的让人一读就懂。我想这应是写好深度报道的要诀。
现在有些人一说写深度报道就“端起来写”,那是没必要的,放些身段以平常心写作,才能写出让人喜欢看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