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kok官网入口开始一家公司报道应当如何切入?如何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财经记者和社会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关注角度有何差异?
近期,「深度训练营」对话前资深财经媒体人,通过复盘Ta此前的公司报道,总结了财经报道的方法论。
A:我觉得要找到一些信息增量。你可以看看当时的所有报道,看你能从哪些方面去找信息的增量,比如说跟公司有合作关系的相关方、街上的运营人员等等都是比较好找的。你可以在街上面和运营人员随便聊,了解车辆的增加或者减少量,这能侧面反映一家公司目前的情况。再比如供应商,给ofo造自行车的供应厂商在天津,之前已经有很多记者去过了,这就知道可以去哪里找。我当时也去了,跟厂里面的人聊了一下。但是他们马上就会发现我是记者,所以没有获得什么增量信息。
在我报道这家企业之前,已经有很多媒体开始报道戴威,已经有一批涉及商业本质的报道出来了,但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家公司,所以我只能找一些比较外围的采访对象,比如在脉脉上找ofo公司的员工等。
当时,我在脉脉上一个一个加ofo员工,但是具体怎么说服对方,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为什么他要接受你的采访。可能会带着同理心跟他说:我不是唱衰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也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创业公司,对于员工来说,这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职业生涯;现在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外界出现了很多虚假的传言,我能不能跟您聊一下,您那有没有比较真实的信息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我觉得只能广撒网,因为人和人特别不一样,部分人特别愿意去说,我的一些采访对象可能已经接受过好多其他媒体的采访。再比如去公司“堵人”,我觉得这是比在网上找人效率更高的方式,因为见到真人比在网上交流的可信度更高。比如做ofo报道的时候,我就在他们公司楼下等他们下班,他们身上都会带工牌,比较容易辨认。另外,可以在脉脉上搜学校,搜索和你同一所学校的,这样信任度会更高一点,成功率也会提高。
A:主要是一些比较基本的东西,比如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融资信息、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力、国内外业务情况等。我觉得通过公开报道就可以获取这些信息。你只要看过所有公开报道,基本上就对这个公司建立起了大概的印象。
Q:财经报道会涉及财务数据,您一般会比较关注其中的哪些数据?为什么这些数据是重要的?
A:大多是基本的数据。比如利润率,净利润率可以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不是赚钱的、这家公司的竞争力如何。如果技术含量更高、成本控制得更好,这反映在利润率上就是利润比较高。除此之外,用户数和用户增长情况可以反映这家公司到底有多大、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等等。
另外,最赚钱的业务是什么?收入最多但总体亏损的业务是什么?为什么主营的业务是保持亏损态势的?到底是整个商业模式有问题,还是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的招股书里的信息就更全,招股书会有专门的风险板块,这也值得仔细去看一看,你会形成大概的判断,判断出哪些风险可能真正影响到这家公司。招股书里面还会有股东的情况,你可以知道谁是站在这家公司背后的。
Q:我们可以看到除了ofo之外,您还写过很多美团的报道,您觉得这两家公司在切入时有什么不同吗?
A:区别还是挺大的。ofo处于剧烈的变化当中,美团相对来说是静止的。面对这样的差别,我们的报道方式就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在写ofo的时候,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出来,我们需要疯狂地去找采访对象;在写美团的时候,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准备,而不是被事件推着走。
A:联系公关是得到官方口径的渠道,就算对方不回复,我们也可以在文章里加一句“暂无回应”,所以公关是一定要联系的。至于其他方面的求证,如果你认识这家公司里的人,那可以直接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此外,部分上市公司会有董办的电话,你可以直接打电话过去求证。
Q:您提到在做ofo报道时,您会去找运营人员或供应商等等。您是如何让对方愿意开口或者多说的呢?
A:一是可以去找已经离职的员工(脉脉上会写对方什么时候在哪家公司),因为已经离职的员工没什么顾忌;二是被裁员的员工,但这些员工比较容易有情绪,所以要慎重地使用他们说的话;三是可以通过中间人去找采访对象,成功率会更高。
A:对,还有小红书、微博都挺好用。不过微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但是如果遇到某些事情最开始是在微博上发酵、当事人在微博发言的情况,这就可以通过过微博来找。比如我写过一个比亚迪工厂污染的事件,周围权益受损的居民就会在微博上留言。根据具体的事件去找人,这样效率更高。
Q:您曾操作过一篇ofo的独家报道,文中涉及许多场景描写,您当时是怎么进去公司的呢?
A:当时我没有进入公司,文章里引用的话都是现场的员工的发言。我之前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一些ofo的员工,这些内容是他们实时发给我的。他们愿意信任我是因为之前他们就跟我说过一些信息。其实要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很难,十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人。反正就是碰吧。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护对方的隐私。
文中提到我见到了戴威。其实当时我是想去公司后门看看能不能溜进去,发现后门有几个员工也进不去,就等了一会儿,这时我看见戴威竟然也从后门进来了,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公司以后要怎么发展”,但是他没有回我,直接就开门进去了。
A:促使我去现场的原因是我想让这篇稿子更加丰富、想找到更多的采访对象,比如ofo退押金、乐视供应商上门追讨欠款等。
A:财经记者可能会关注:现场是怎么回事?都是谁来索要押金?他们为什么会为了99块钱的押金上门索要呢?他们对这家公司的看法是什么?他们对创始人的看法是什么呢?还可以问问他们对于共享单车的看法,这有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等等。我们一般会围绕公司和商业来聊。
如果有供应商上门讨要欠款的话,我们会问他们,之前跟这家公司合作的时候,您觉得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其他公司有什么不同?从你们之间的合作来看,你们是什么时候觉得这家公司可能出现了问题的呢?
我之前写过一篇某家动力电池公司的报道。操作时,我没有突破到更多线索,于是就去了公司。公司附近只有一家相对较好的商务酒店,很多跟来洽谈合作的人都会住这里,我当时就在酒店大堂里和人随便聊或者听他们在聊什么。比如上前搭讪,问“你们也是来催订单的啊”之类的问题,聊着聊着就可以摊牌说,其实我是记者,我想写一下这家公司,就会有人愿意继续和你聊,反正他们坐那闲着也是闲着。
这时候可以继续问我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合作的模式等。谈话中也可能从车企方得到一些消息,比如以前跟现在的产能有什么不同?因为产能关系到这家公司现在的地位。还可能会问,这家公司跟其他公司比,他们的电池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他们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
Q:我们注意到,您写过一篇关于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史的文章,文章是怎么组织起来的?里面好像没有太多采访。
A:这篇报道不是我提出来要做的,我当时跟主编聊,聊着聊着发现这个行业很多人都离开了,主编就说可以写一下。共享单车算是一个风口,这行业里的这些人让这个风口吹起来,那这一风口消失之后,这些人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他们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个稿子我当时写了两遍。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写得很干;后来编辑跟我说,可以把这些故事串起来重新讲一遍,我就又重写了一遍。
我觉得这样的报道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其实现在这种没有采访的报道越来越多了,操作步骤就是你在海量的信息里提取一个主线——虽然可能没有单独的信息增量,但是会引导大家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我经常看的公众号“远川研究所”,他们可以把一个公司的兴衰、一个行业的起伏整理得有逻辑有条理,告诉你这个公司、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这反映了什么事情。这些都是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思考的。
A:思考选题的角度会更丰富一些,不会觉得如果没有信息增量就没有东西可写。我现在认为,我可以在现有的素材里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一些值得提取的共性问题。
A:首先要把所有关于这个人的报道都看一遍,了解基本信息;其次去筛选这家企业的相关方,比如投资方。
美团上市时,我写过有关王兴的报道。王兴本人是不接受采访的,我就去找他的投资人——投资人是很愿意接受采访的,因为对于投资人来说,如果投资这家公司之后赚了很多钱,这对投资机构来说是起到一个正面背书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采访离职的高管,美团有很多离职高管,他们分散在各个行业;再比如美团这家企业的长期观察者,即自媒体、媒体、专业的分析师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得到新的观点或者启发。
其实,我觉得直接采访到企业高层很难。基本上都是你之前有采访过他们、已经建立了联系,否则很难在社交网站上找到高管。
Q:对企业家进行报道时,您认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财经人物类报道和普通人物类报道有哪些不同?
A:我觉得人和公司是分不开的,创始人的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家公司的风格,如果能从中找到相似的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
采访得有抓手,这些抓手就是公司的关键性事件。公司面临新变化时,创始人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做这一选择而不是别的选择?记者可以就这些关键的事件点展开和他聊。这些选择的背后和他过去的经历经验都是息息相关的,记者可以顺着问他之前的经历是怎样的等等。
A:最好深耕某个行业,从而在这一行业里有一些积累、有一些人脉,这样你才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观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