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师教育何以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栏目:师资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03
 “教育与教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尊师为了重教,重教必须尊师。”日前,在民进中央庆祝第39个教师节暨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表示,倡导尊师重教,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队伍建设水平,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7年起,民进中央每年在教师节前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教育领域议政活动的品牌,今

  “教育与教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尊师为了重教,重教必须尊师。”日前,在民进中央庆祝第39个教师节暨202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表示,倡导尊师重教,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队伍建设水平,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7年起,民进中央每年在教师节前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教育领域议政活动的品牌,今年教师发展论坛的主题是“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习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多次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将如何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师教育队伍如何建设?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将走向何方?本次论坛中,不少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教师教育肩负着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是教育事业的工作基础。中小学每年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约70%为师范类毕业生,可以说教师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队伍的质量。”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在视频致辞中表示。

  近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委通过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教师教育回归初心,不断振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此同时,教师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复杂的教师培养系统、庞大的培养规模、封闭的培养环境、弱化的教师培养资源已经成为当前高质量教师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西南大学原副校长、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时见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紧瞄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现状,提出走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上,科学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等教师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朱旭东指出,以科学教师为例,我国70%以上的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从未参与相关培训的教师占比20%以上。在劳动教师培养方面,当前我国承担劳动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学历状况,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专科学历差异很大,目前还是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比例很低。

  “补齐配强五类未来紧缺师资队伍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应该是未来中国教师教育和教师培养培训等相关工作的着重点。”朱旭东说。

  而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红看来,当前教师教育已经到了要发生范式层面“本质性变化”的时候。

  “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优势,反映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机;对教师教育的大学化评价没有体现出其职业性和专业性特征,也使得教师教育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王红表示,“我们需要用新范式推动底层逻辑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价值追求——在评价相关院校质量高低时,要以服务基础教育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教师教育的价值准则。”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同样表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提升对基础教育的服务能力”。他提出,应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科学、德育、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中欧体育kok官网入口力培养,建立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担任师范生培养导师的制度,推动师范院校教师到中小学校交流任教。

  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契合了当前教育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本次论坛上也受到关注。

  任友群特别解读了新近出台的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这一计划提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教师,首批试点支持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6所部属师范大学等一共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

  “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吸引一批最优秀的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任友群说。

  打造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华南师大正在积极探索。华南师大校长王恩科介绍,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和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华南师大还成立了国内首家教师教育学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努力开展区域教师教育协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关键在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积极探索‘强强联合’的粤港澳教育合作方式,特别是推动湾区教师队伍建设携手共进、协同发展,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王恩科说。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周洪宇对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是“实施新时代大先生行动”。周洪宇认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必然要培养大先生。为此他建议,动员组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学校为主体的家校社协同并进的联动机制,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新时代大先生的评价标准,鼓励和吸纳更多教师自觉参与到行动中来,积极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在以教师教育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师范院校亟须“换挡升级”,但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发展的状况是,区域之间差异较大,不少中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亟须“提质”。

  事实上,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情况,教育部2022年启动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在骨干教师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本次论坛中,专家学者也特别关注薄弱地区师范院校的发展状况。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师范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围绕师范教育开展大规模成体系的组团协作和对口支援将赋能我国师范教育的整体提升。”王红说。

  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动力源,伊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海军以伊犁州为例介绍,该地区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毕业于伊犁师范大学。但院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也同样突出——大学文化培养力度不够、高水平师资队伍不强、高水平研究平台及科研成果不足,是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

  为此蒋海军建议,西部地方师范院校要高水平发展,应该坚决摒弃“等、靠、要”的传统思想,激发地方师范院校内生动力,同时建立科学人才引进机制,留住高水平教师人才。此外,用好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政策,加强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聚焦加强对中西部师范院校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萑特别关注课程教学论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是教师教育的中坚力量,宋萑在面向中西部师范院校教师的一项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师范院校教师学历水平整体较低,而且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学历提升需求。为此宋萑建议,可以探索让课程教学论方向的教师报考教育博士;针对课程教学论师资地位待遇问题,可以探索成立二级教师教育机构,既让教师在学科有归属,同时在教师教育体系有归属。在职称评定上,更多关注到这批教师在师范专业主责主业上的投入,而不只是科研成果。

  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民族特色师范院校。院长丁湘梅带来了关于民族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如何让基层一线的教师能够接受更好的基础师范教育,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专门的教育者?”丁湘梅认为,要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就要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起来,构建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地方中小学校(名师工作室)协同育人的“三协同”机制,深度融合教师教育实践。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块“短板”,乡村教师的发展一直广受关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民族教育学院院长龙宝新带来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解决乡村教育难题,一是坚持民本立场,强调‘人民教师’是国家的教师而不应刻意区分教师是属于‘城市’还是‘乡村’;二是‘乡培为基’,立足乡村培养最优秀的教师,通过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助力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扎根本土的‘四有’好老师;三是系统重建,着力解决乡村教师‘教不好’的问题。”龙宝新说。

  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保障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过程应当是终身、连续的,并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在教师职后发展过程中,教研的力量不容忽视。

  “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在支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基础教育重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研员出现能力退化、不能适应的情况。”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副市长孟晖表示,当前教研员身份不清、待遇不高、晋升困难、激励不够等问题阻碍了这一群体积极性的发挥。

  为此孟晖主张,面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因时变革。以身份界定为例,孟晖建议建立贯通使用与培养的“旋转门”制度,打通中小学教研员和普通教师的培养和使用通道,使教师和教研员岗位之间能够顺畅进出。

  服务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广东省佛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舒悦以佛山市构建“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例介绍了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具体做法,这是一个以1个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龙头、5个区级教师发展中心为骨干、N个校本研修示范校和名师工作室为主阵地和以高校资源为支撑的区域性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足以让广大教师在专业化共同体中加快发展成长。

  健全制度、打造平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实践型教师教育者的教研员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罗滨以其14年从事教研工作的经验为例,介绍了海淀区“大教研”范式下以课例为载体的跨校跨地区教研新样态——“一体化联合教研”。

  所谓一体化联合教研,其关键在于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以课例为载体,组织跨地区、跨校区的教师、教研员、科研人员、技术团队形成研究实践共同体,集体研讨、反思并改进教学,借助技术手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资源、工具、学习方式等多主体联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师集群成长。

  “这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种探索,研究型、输出型教师研修方式的一种探索,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集群式发展的一种探索。”罗滨说,教研人要提高站位、敢于担当,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认识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教研力量”。